五千年历史长河涌现出了诸多君王,能称得上“千古一帝”的着实不多,德陪此称号的想来也只有“秦皇汉武”了;说起这两位君王,世人多以为他们雄才大略,有匡扶天下之能,其实“秦皇汉武”还是崇尚“道教”的君王代表。诚然,2000年前的秦汉时代,“道教”还没有真正成型,但其方、术、丹以及多支派已经构建起了“道教”的雏形;早在1986年,河南芒砀山又传出重大考古发现的消息,其文物是一副壁画,同时它也是一件道门“宝物”。
说这话还要回到1986年的河南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当时正在开山炸石,随着一声巨响后,除了碎石之外还出现了一个黑漆漆的“无底洞”;随后考古专家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就是今天的“梁共王墓”了。稍显遗憾,这座两千多年的汉代古墓也未能逃过屡遭“光顾”的命运,今天发现的文物着实不多,但专家依然称之为“考古大发现”;原因就是墓顶上一幅气势磅礴的大型壁画——四神云气图,它也是目前考古发现中年代最早、篇幅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艺术珍品。
占壁画一半面积的是一条腾空飞舞的“青龙”,右侧是一只“白虎”,左侧为“朱雀”;颇让人意外的是,整幅壁画中缺少了另一只“神兽”——玄武,则变成了“青龙”长舌中卷的一只“怪兽”。既有青龙、白虎、朱雀,这就说明壁画描绘的正是道教中的“四灵兽”,对道教历史熟悉的朋友或许知道,“四方神兽”是道家镇守四方的尊神;而且“玄武”代表幽冥,这里又是古墓,按常理推断,它应该是整幅壁画的主角才对,怎么可能会被千年前“梁共王”忽略掉呢?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会说,那只“青龙”舌卷的“怪兽”会不会就是“玄武”呢?这点专家也想到了,但以其“鱼尾生鳍”的形象来看,倒像是现实存在的一只“海马”;为此专家也摸不着头脑,甚至有人开始对这幅壁画产生了质疑。以史料记载来看,“玄武”的出现时间甚至比商之前的“夏”代还要早;传说夏王朝的建立者就是治水有功的“禹”,他的父亲也是第一任治理水患的“鲧”,字玄冥,亦称“玄武”;后“鲧”化身灵龟,而夏族的一支“涂山”又自认为是“蛇”的后裔,因此“玄武”就变成了一只龟蛇缠绕的“神兽”。
当然,这些仅是支离破碎的文字,显得不够系统;如果严格按照历史来看,“玄武”最初时则是作为一种统治工具出现,其化身为仅次于玉帝的“保生大帝”赵玄朗;不过历史记载也有诸多不相符,例如《楚辞》“玄武,北方神名”,《史记》也有“北宫玄武、虚、危”的记载,这些显然要比“保生大帝”出现的时间更早。总而言之,依据史料记载,很难证明其准确的出现时间。不过在道教中,“玄武”的地位是要远高于青龙、白虎和朱雀的,据相关记载“玄冥为水神。居北海,长寿,冥间亦在北方,故为北方之神。又可通冥间问卜,因此有别于三灵”道家尊其为“玄天上帝”、“真武大帝”。
当然,道家经典传承数千年,这里说的就比较简单了;总而言之,“玄武”的形象似乎就是现在的蛇龟缠绕;说到这或许有朋友着急了“既然如此,这就说明古墓壁画中的‘海马’不是玄武,那就是跟道教没关系了,怎么这里又变成道家‘宝物’了呢?”初时连考古专家也这么认为,甚至有专家说整幅壁画不过是墓主人“水路畅游”的美好愿望而已;这种说法直到如今依然是较为主流的观点,直到一位对道教历史颇有建树的专家出现,正是他说出了其中的奥秘。
由于观点过于专业,这里仅简单描诉。“玄武”的确是道教尊神,但不能对其进行刻意、牵强和固定的解释;“玄武”在道教中代表北方,古墓中发现道教宝物,青龙白虎朱雀都在,唯独少了玄武在八卦中则为“坎”,五行主水,同时也是四象中的老阴,即“冬季”;如果以历史记载来看,道教在汉代以后才将“玄武”吸纳为护法神,奉为“执明神君”,后成为“真武大帝”。但早在汉代之前,道教尚未成型,而“玄武”则较为单一的寓意北方“水神”,因此其形象并非如今的“龟蛇缠绕”;而是多以“抽象”鱼类出现,“四神云气图”中的鱼尾有鳍“怪兽”正是汉代之前的“玄武”。
当然,更多考古专家站在“文物佐证历史”的角度是不承认这种观点的,因为依据现有的历史记载,“玄武”代表幽冥,多以迷茫、痛苦的形象来说明古人对死亡的恐惧;而“四神云气图”中的鱼尾“怪兽”则显得十分愉悦,由此可证其并非“玄武”。关于这一点,这位道门历史研究者也有相应的解释:早在汉代之前,诸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面对死亡不能简单的称为“恐惧”,严格的说应该是一种对“升仙”的渴望;当时“玄武”尚没有升级为“幽冥之神”,更多的则是“升仙”途中的接引使者,既然墓主人已经“升仙”了,作为接引使者自然会表现出愉悦表情,以示对墓主人的欢迎。
不管怎么说,“四神云气图”都是一件珍贵文物,考古专家称其为“重大发现”,道教中人则将其封为“玄武”的最初形象,它自然也成了一件道门中的“宝物”;虽说“玄武”形象仍有争议,但它依然被珍藏于河南博物院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