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的浪潮中,AIGC技术如同一颗璀璨的新星,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泡沫总是伴随着光芒而生。本文深入剖析了AIGC的繁荣背后可能隐藏的泡沫,提出了对这一新兴技术在B端应用的深刻质疑。
写这篇文章,我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就像我私下找一家SaaS公司的高管沟通,问他们AIGC产品发展得如何了。
他直接回复我:老板不让我们唱衰,但是和您这种资深人士说那些虚的也没意义。
所以,现在是很多人不允许唱衰。
但是,我认为,我们所看到的AIGC繁荣,很大一部分是假象。如果不及时调整,2年后行业必然一片哀嚎。
当然了,我也要提前说明一下:我并非否认AIGC的价值,AIGC在部分行业部分场景的落地,肯定是有价值的。
但是,至少在最近1、2年,AIGC在B端的价值恐怕是被高估了。
01被高估的AIGC
在去年,SaaS高管群就有创业者开发出了落地的行业AIGC产品,市场反馈也很正面,某投资大佬也表达了投资的意愿。
但是今年他告诉我:
AIGC产品最大的价值就是让软件卖得更贵了,但实际上,由于AIGC生成的内容只有90%的准确性,而他所在的领域却要求100%的准确性,所以AIGC产品根本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业务价值。
至于为什么客户还愿意付费,这位CEO解释到:其实客户也需要向上汇报智能化的成绩,而AIGC显然很对上面的胃口。
另一位头部SaaS公司的产品VP也告诉我:ChatGPT发布后,他们第一时间就开始研究AIGC产品,但是1年多过去了,实际上只跑出来1、2个场景。
他的结论是:在他们的领域,AIGC目前还不适合大规模应用。
那问题的出在哪呢?
其实并不是AIGC的技术不成熟,而是AIGC在本质上就只是一个相关逻辑。
比如它知道1 1=2,但并不是因为它懂数学,而是它根据历史数据,推断1 1=的后面99%的概率会出现2,于是就给出了2的结果。
但是我们的企业管理更多的不是相关逻辑,而是因果逻辑,比如客户购买了2个商品,那么订单金额肯定就是2个商品乘以它的单价,这个绝对不能用概率去推断。
大家可以去梳理一下,企业业务场景,是不是至少90%都是因果逻辑?
比如采购、销售、库存、生产制造、财务核算、供应链管理。
哪怕是一些看起来不需要100%准确的场景,其实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随意,比如:
所以,如果真的用AIGC去处理企业的大部分业务,哪怕只有1%的概率出错,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损失。
其实,ChatGPT发布已经接近2年了,但现在我们最苦恼的“居然”还是它在什么场景下有用?!
这难道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而且哪怕是在AIGC最擅长的场景,比如文字生成、图片生成,在大部分情况下,AIGC的效果也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预期。
你可能会说,AIGC还在不断进化。
但是不管怎么进化,它始终是个相关逻辑,始终都做不到100%的准确,这是它的基因所决定的。
这就决定了,AIGC只可能在少数场景下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但是显然很多人还不愿意承认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02AIGC必然面临市场天花板问题
即便AIGC最终能找到适合他的业务场景,但是我敢说,它在中国的发展也达不到欧美的水平。
AIGC落地在B端,其本质也是企业软件。那么,AIGC接下来要走的路,SaaS其实已经帮他走过了。
SaaS崛起的关键是移动互联网在B端的落地。甚至可以这么说:
SaaS=企业软件 移动互联网。
这就是为什么2015年被称为SaaS元年,因为2014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SaaS爆发的最大驱动力。
和AIGC相比,移动互联网在B端的落地是非常顺利的,毕竟企业很多业务场景都可以进行移动化。
即便如此,SaaS在中国的发展仍然远没有达到预期。
这里面有2点非常关键的原因。
第一,中国SaaS的问题,不是产品问题,而是市场问题。
有人说中国SaaS产品不好,中国SaaS公司能力不行、认知不够。但即便是飞书、钉钉这样的大厂产品,现在也没有实现规模化盈利。
中国SaaS的主要问题,还是客户不认可软件的价值、付费能力有限的问题。
这一点在后面我会用3个关键数字来说明。
第二,中国SaaS的目标客户群体和AIGC的目标客户群体,是基本重合的。
这就意味着,中国SaaS没有解决的市场问题,AIGC都要一一面对。
比如,前段时间李开复说:在中国,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软件的价值,不愿为软件付费。加之许多大模型公司参与竞标,价格越竞越低,极大地压缩了利润,做一单赔一单。
再比如,一位AIGC创业公司的高管告诉我:客户对AIGC的付费意愿并不强,而且项目的定制化程度普遍很高,导致投入产出比很低,交付和回款周期也很长,根本养不活研发团队。
是不是熟悉的场景,是不是熟悉的味道?
给大家看三个重要数字,看完你就会知道SAAS和AIGC所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第一个数字,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最大的两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合计占GDP的比例接近40%。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但是这两个行业都偏传统产业,业务线上化程度不高,因此对软件的认可度也不高。
相比之下,美国的第三产业更发达,比如高科技、金融业,恕我直言:的泡沫,比还要大拥有70%的市场主体,他们的业务以线上化为主,非常看重信息处理和协同效率,当然对软件的认可度也更高。
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飞书。
飞书的特点就是用户体验好,协同效率高,但是价格偏贵,所以真正能够认可飞书价值的,往往都是互联网、金融等第三产业的企业。
因为他们都是人才密集型企业。
第二个数字,根据2021年赛迪智库发布的《中美500强企业对比研究白皮书》,自2016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入围企业的平均利润,约为中国制造业入围企业的4.9倍。
也就是说,即便是同行业对比,美国企业的利润水平也远高于中国企业。
利润水平越高,当然也更愿意在企业软件这种非刚性需求上投资。
第三个数字,根据Gartner的数据,2021年全球IT支出中,约42%投入到IT服务与应用软件,仅有19%投入到硬件。
数据来源:Gartner,《财经》整理
相比之下,中国企业有19%投入到IT服务与应用软件,但是有31%投入到硬件。
也就是说,相对于全球水平,中国企业更喜欢买硬件,而不是买软件。
以上3个数字,其实都说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中国企业对软件的付费意愿和能力都不强。
而这个问题,AIGC必然也需要面对。
所以,不要迷信AIGC,它可能会在美国成功,因为那里有完全不同的市场土壤。
但是在中国,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03怎么办?
如果我们承认AIGC的问题,那么从今天开始,就要对AIGC项目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不能再走中国SaaS的老路。
在早期,很多SaaS公司都是赚钱的,或者说,商业模型都是很健康的。
但是,对资本的过度渴望,行业的无序内卷最终让整个行业陷入亏损。
而AIGC如果现在就重视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可能避免这种糟糕的局面。
1、不要过度融资
AIGC在B端的路还很长,未来可能会很美好,但是当下还有很难的路要走。
悲观一些,保持最小化运作,为MVP打造预留更长的时间。
可以融资,但是不要造假数据融资,特别是不要对赌融资。
一个还靠着做定制项目勉强生存的产业,怎么看都不具备快速规模化的潜力。
这就意味着,融资越多,压力越大,动作越容易变形。
2、利润第一,规模第二
如果我们承认AIGC在B端的市场天花板问题,那么就不要指望“先亏钱做大规模,再通过规模化赚钱”。
因为面对一个规模有限的市场,努力做大规模的结果,一定是恶性竞争和严重亏损。
做一个小而美的团队,先赚钱养活自己,然后静待市场出现积极变化,不管是从行业角度出发,还是从整个经济走势出发,都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李开复说:坚决不做亏本的AIGC项目!
这次我支持李开复。
3、错位竞争,避免同质化
中国SaaS竞争为什么如此惨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同质化太严重。
最近有SaaS创业者号召不要随意打折。但实际上,价格是供求关系的结果。如果客户买一个软件,有十几家产品服务差不多的同行去竞争,你不打折就意味着放弃订单。
当你看到一个好的软件出现,就想着去copy,以为靠着自己的勤奋、聪明可以取胜,那我可以告诉你:在中国软件这个赛道,那就是自取灭亡。
因为你在copy的时候,还有一堆人也同时在copy,而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更勤奋、更聪明。
结果必然是大家都赚不到钱。
所以,为什么不做一个差异化的产品,做一个赚钱的生意呢?
4、标准化、产品化,尽可能的PLG(产品驱动增长)
SaaS本来是一个高毛利的生意,但硬生生被我们做成了一个低毛利的生意。
核心原因有两点,一是定制化严重,二是销售费用高企。
而背后的本质,还是我们过度依赖销售驱动,忽略了产品本身的建设。
好的标准化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交付成本。
好的产品 好的服务,可以带来好的客户案例。
好的产品 好的客户案例可以实现PLG(产品驱动增长),或者让我们的SLG(销售驱动增长)更加的高效。
当然,在中国做企业软件,不依赖SLG是很难的。
但是,在早期,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SLG的依赖,提高财务指标的健康度。
这样大概率会损失掉很多销售额,但是也会大大提高效率,从而提高利润率。
04最后
其实我很不想写这篇文章,因为很多朋友都在视频号给我的留言:
王老师,你作为行业人士,为啥老在说行业的坏话?为啥你不能多做一点正面引导?
其实,我也想多宣传正面的消息,但是我更在意的,是自己有没有说真话。
哪怕这个真话会刺痛很多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