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现啤酒杯,三个问题至今无解,专家:更像穿越之物

唐代诗人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名句,这里有个问题,“夜光杯”指的是什么?据专家猜测,应该是玉杯或是含铅玻璃,以考古发现来看,无论玉质还是玻璃,“夜光杯”的体型都不大,和今天酒盅大小类似;不过凡事也有例外,考古队在杭州发现了一件类似产物,年代却要比唐朝早得多。而且材质也要比玉、玻璃更加珍贵,是由一大块水晶雕琢而成;尤为特殊的是,这件文物曾被误以为是土夫子留在古墓中的“啤酒杯”,不过在今天看来,它更像是一件“穿越”之物。

回到1990年,浙江半山镇石塘村有座工农砖瓦厂,几个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几件原始瓷编钟;不过工人并没声张,本想偷着卖掉却被警察逮了个正着,由此也揭开了半山战国古墓神秘面纱的一角。当然,消息传出后不仅惊动了考古专家,也吸引了大批土夫子的目光;专家推测,既然发现了文物,这里很可能隐藏着更多的“秘密”,为了更好的保护文物,有必要对半山进行全面的考古勘探。考古队在发现文物的地方进行试挖掘,果然发现了玛瑙环、玉璜、玉虎等34件文物,这就是今天的“半山战国1号墓”;根据墓葬规模和陪葬品来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杭州的行政长官。

专家对出土的木制品进行炭14检测,证明其年代是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强调一点,发掘过程并未发现古墓被盗掘的痕迹;不过随着发掘的深入,泥土中出现了一抹晶莹,这让专家的心提到嗓子眼,因为出现的是一只“玻璃杯”,也就是说,古墓或已被土夫子“光顾”过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场众人失望不已,甚至有人以为,这就是土夫子遗留在古墓中的“啤酒杯”,看来这次白费力气了;当然这些只是推测,还要经过“玻璃杯”的专业鉴定,谁也没想到,最终的结果竟然是“天然水晶”的材质。

这一结果再次引起轰动,据史料记载,“水晶”制品早在猿人时代就已出现,从这个角度看,古墓出现水晶制品并不奇怪;但再看如今这件“水晶杯”,高15.4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5.4厘米,明显是由一整块水晶打磨而成,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据参与考古的杜正贤专家回忆,当时他把“水晶杯”带到北京社科院考古所,请著名专家苏秉琦和宿白先生看,两位“泰山北斗”均称从未见过,这个东西太神奇了;之后又走访了地矿部门,结果矿质专家也很惊奇,并说:如此高纯度的水晶,即使到了现在,光这样的水晶价值就非常高了,至少目前国内是没有的。

诚然,以考古发现确实没有类似这么大体积的“水晶文物”出现,既然国内没有类似材质,那就说明源于海外;但这件水晶杯可是2500年前的产物,那时的古人活动范围有限,甚至不知道“海外”这个名词,就更别说从海外“进口”水晶了,直到今天,“战国水晶杯”材质的来源依然是专家们争议的话题。再看如今的“水晶杯”的造型,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状,底圆,圈足外撇,通体平素,透明无纹饰,略带琥珀色;除此外还有器中和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这些证明其在制作过程中进行了抛光处理,问题的纠结处就在这里。

“水晶”属石英系,硬度为摩氏7度,这一数值已经非常高了;通俗的理解,硬度越高,相应就会越“脆”,那么战国工匠究竟是怎么从水晶中“取芯”的呢?说到这或许有朋友不屑一顾“水晶是脆,但并不是没办法打磨,用金刚砂这类物质慢慢打磨还是可以实现的”乍一看似乎合乎逻辑;但“战国水晶杯”并不是直上直下的,而是杯壁斜直,呈喇叭状的造型,这就需要多次“取芯”。以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且不说2500年前的古人尚不具备“金刚砂打磨”,就算具备了这项技艺,如此脆的水晶,古人又是如何打磨成“喇叭状”的呢?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开始嘲笑了“专家真有意思,既然有工具就一点一点打磨呗”这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如此“贵重”的大块水晶,想要打磨成型并非易事,即便在“匠人地位不高”的古代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甚至是绝顶技艺。以此来看,如此精美且技艺精湛的产物,理论上应该是帝王专属才对,而且直到今天从未有帝王古墓中发现类似“水晶杯”;说它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也不夸张,但如此珍贵的“宝物”却出现在一个地方官陪葬中,这在逻辑上很不合理。

刨去“取芯”的问题,还有“抛光”问题也令专家百思不得其解。对文物有所了解的朋友或许知道,无论金银质地,还是玉器等都需要进行“抛光”,这样饰品才能展现出华美光泽;“战国水晶杯”也是一样,古墓出现啤酒杯,三个问题至今无解,专家:更像穿越之物而且抛光流程还要更加缜密,因为它是一件透明制品,即便有一丝不平整也会在透光情况下凸显出来。当然,战国时代的抛光技艺已相对成熟,因此对于“水晶杯”的外壁抛光应该没什么问题,关键在它的内壁;前面已经说了,水晶杯的整体造型为上宽下窄,底部甚至连手都伸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古人又是用什么方法将杯底打磨的和内外壁一样光滑的?

说到这或许有朋友又要说了“哪有那么复杂,手伸不进去,可以用棍状物包裹金刚砂之类伸进去呀,这样不就可以打磨了吗?”公正的说,这类观点仅是一种“理想状态”,2500年前几乎所有器物皆为纯手工制作,这其中也包括“触觉”的重要因素;用棍状物代替手,这会严重影响触觉感受,同时也会影响抛光的精细度,面对如此贵重的水晶,“地位较低”的工匠用其他东西代替手感操作,别说古代工匠没这个胆量,就是当时的王公贵族们也不会同意,其结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总而言之,这三个问题一直是困扰现代专家的“未解之谜”,或许正因如此,“战国水晶杯”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珍贵文物;目前这件国之瑰宝就珍藏在杭州博物馆,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去研究一下。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联系QQ:2760375052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艺来

这家伙太懒。。。

  • 暂无未发布任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