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两项晚期胃癌新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医学顶刊《自然医学》(NatureMedicine)和《英国医学杂志》(TheBMJ)上发表。
其中一项研究发现,与传统化疗治疗相比,采用国产原研药替雷利珠单抗的联合化疗方案,能显著提升胃癌晚期患者总生存期;另一项研究提出,对于经一线标准化疗失败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国产原研药呋喹替尼,联合抗肿瘤药物紫杉醇进行治疗,能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3%。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两项晚期胃癌新疗法相关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
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成一线治疗新选择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恶性肿瘤,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胃癌新发病例数占全球总数45%,死亡病例数占全球总数50%。在我国,初诊时即为晚期的胃癌患者占比较高,40%的患者初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目前,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化疗、靶向治疗等。
“然而,当前,传统化疗药物在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已到瓶颈期,难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邱妙珍说。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主任医师邱妙珍
在此背景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牵头的一项研究证实,与传统化疗相比,国产原研药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的总生存期,将死亡风险降低2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院长徐瑞华
研究发现,在PD-L1阳性人群中,采用该联合化疗方案,能将胃癌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12.6个月提高到17.2个月。“这刷新了最长生存期,为晚期胃癌患者一线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邱妙珍说。
腹膜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预后较差。该研究发现,使用替雷利珠单抗联合化疗,能让腹膜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同样获益。
徐瑞华表示,该研究是一项全球性多中心的Ⅲ期研究,发现晚期胃癌新疗法!广东专家团队两项研究登上国际顶刊其受试者中接近50%来自中国以外的亚太或欧美国家。该研究的成功将助力我国自主研发的免疫治疗药物走出国门,有望获批欧美国家的适应症,为全球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福音。
呋喹替尼为二线治疗带来新希望
肿瘤诊断后的首轮治疗是一线治疗。在一线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肿瘤进展,且对一线治疗方案耐药,则需要二线治疗。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王峰介绍,近年来,各类新兴药物相继推动了晚期胃癌治疗的进步,但二线治疗临床药物选择依然有限。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院长助理、内科主任王峰
为此,该院牵头的另一项研究,面向经一线标准化疗失败的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呋喹替尼,联合抗癌药物紫杉醇,探索该疗法作为胃癌二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呋喹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药物,能够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研究发现,这一疗法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将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2.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延长至9.6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43%。
“这证实了该药物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晚期胃癌二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改善胃癌晚期患者生活质量。”王峰说。
她介绍,该研究成果已获得国际认可,两次亮相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国际会议,数据结果也被收录进2024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诊疗指南,给更多临床医生带来有价值的指导。
南方 记者吴雅楠
【作者】吴雅楠
广东健康头条